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圖說:佛光山沙巴禅淨中心監寺覺度法師親自授課。 人間社記者何婉玲攝
圖說:上課前大家紛紛以手機下載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。 人間社記者何婉玲攝佛光山沙巴禪淨中心 教授佛門禮儀第一課
2025-03-05
佛教是探究宇宙人生的生命之學,而佛門禮儀所蘊含的慈悲、智慧、恬淡等,能幫助人們身心和諧,讓生命的每一刻都「語默動靜體安然」。
為了幫助佛子對佛教基本常識和行儀有正確的認識,佛光山沙巴禪淨中心於3月2日開辦「佛門禮儀」課程,40餘位佛光人齊聚道場參與,課程由佛光山沙巴禪淨中心暨斗湖佛光寺監寺覺度法師親自授課。法師以《星雲大師全集》佛教儀製(1)寺院巡禮篇來講解及介紹。
古代的叢林,只要有禪堂、客堂、庫房、衣缽寮等四大堂口,即可成為一座寺廟道場;然而今日的寺院,不僅保有原來的寮口,更增設有佛堂、講堂、教室、會議廳、交誼室、談話室、圖書館、美術館、抄經堂、往生堂、齋堂、寮房等,以符合現代弘法的需要。因此,今日寺院是多功能的,提供信徒多方面的服務。
寺院為佛寺的通稱,是僧尼駐錫以修行辦道的處所。印度最早的寺院,是佛陀在世時,設立於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及舍衛城的祇園精舍。《大宋僧史略》捲上記載,中國「寺」的名稱,源於官方所設立接待外國賓客的鴻臚寺;西域僧人東來後,多先以鴻臚寺為館,再移住他處,後來就稱僧尼所住的地方為「寺」。
接著法師介紹叢林的種類可分三類,即法繫叢林是師家依法繫傳法給記莂弟子的寺院;子孫叢林是以自己所剃度的弟子擔任住持,也就是住持採師資相承的世襲製者;十方叢林以廣招天下高僧大德為住持,而不由徒弟繼承的寺院。在大陸叢林,殿堂有東單、西單之分,人事有序職、列職之別。西單為十方雲水僧、各堂口職事、唸佛堂等;東單為重要團體,例如佛學院、禪堂之僧眾。
叢林的一切作息活動,都有賴於職事來維持,職事人員的多寡,各依其規模建製大小而定。一寺之中以住持為全寺諸堂之首,住持之下,有序職、列職的分別,佛光山亦依此叢林傳統製度的精神,確立「適才適所」、「集體創作」的人事制度。
人世間最快樂的事,是能夠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」。古代禪者的行腳參訪,就像現在的旅遊那麼樣地逍遙、灑脫、自在。《華嚴經》裡也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記載。
法師進一步説明參訪寺院須知事項,如出發前詳做行程說明;參訪日期、時間一經確定,則勿隨意更改;團體到寺院參訪,應事先通知;進入佛殿後,依法器或號令禮佛三拜,再向住持禮座;用齋時,合掌稱唸〈佛光四句偈〉後才正式食用;離開寺院時,應到大殿向佛菩薩「告假」等等。
此次佛門行儀的學習非常受用,法師一遍又一遍耐心講解,那股全力以赴的教導精神令人深受感動,也讓大家對佛門正統儀式生起敬佩之情,要從如法行儀中長養慈悲、莊嚴身心。
為了幫助佛子對佛教基本常識和行儀有正確的認識,佛光山沙巴禪淨中心於3月2日開辦「佛門禮儀」課程,40餘位佛光人齊聚道場參與,課程由佛光山沙巴禪淨中心暨斗湖佛光寺監寺覺度法師親自授課。法師以《星雲大師全集》佛教儀製(1)寺院巡禮篇來講解及介紹。
古代的叢林,只要有禪堂、客堂、庫房、衣缽寮等四大堂口,即可成為一座寺廟道場;然而今日的寺院,不僅保有原來的寮口,更增設有佛堂、講堂、教室、會議廳、交誼室、談話室、圖書館、美術館、抄經堂、往生堂、齋堂、寮房等,以符合現代弘法的需要。因此,今日寺院是多功能的,提供信徒多方面的服務。
寺院為佛寺的通稱,是僧尼駐錫以修行辦道的處所。印度最早的寺院,是佛陀在世時,設立於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及舍衛城的祇園精舍。《大宋僧史略》捲上記載,中國「寺」的名稱,源於官方所設立接待外國賓客的鴻臚寺;西域僧人東來後,多先以鴻臚寺為館,再移住他處,後來就稱僧尼所住的地方為「寺」。
接著法師介紹叢林的種類可分三類,即法繫叢林是師家依法繫傳法給記莂弟子的寺院;子孫叢林是以自己所剃度的弟子擔任住持,也就是住持採師資相承的世襲製者;十方叢林以廣招天下高僧大德為住持,而不由徒弟繼承的寺院。在大陸叢林,殿堂有東單、西單之分,人事有序職、列職之別。西單為十方雲水僧、各堂口職事、唸佛堂等;東單為重要團體,例如佛學院、禪堂之僧眾。
叢林的一切作息活動,都有賴於職事來維持,職事人員的多寡,各依其規模建製大小而定。一寺之中以住持為全寺諸堂之首,住持之下,有序職、列職的分別,佛光山亦依此叢林傳統製度的精神,確立「適才適所」、「集體創作」的人事制度。
人世間最快樂的事,是能夠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」。古代禪者的行腳參訪,就像現在的旅遊那麼樣地逍遙、灑脫、自在。《華嚴經》裡也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記載。
法師進一步説明參訪寺院須知事項,如出發前詳做行程說明;參訪日期、時間一經確定,則勿隨意更改;團體到寺院參訪,應事先通知;進入佛殿後,依法器或號令禮佛三拜,再向住持禮座;用齋時,合掌稱唸〈佛光四句偈〉後才正式食用;離開寺院時,應到大殿向佛菩薩「告假」等等。
此次佛門行儀的學習非常受用,法師一遍又一遍耐心講解,那股全力以赴的教導精神令人深受感動,也讓大家對佛門正統儀式生起敬佩之情,要從如法行儀中長養慈悲、莊嚴身心。
相
關
消
息







